胡煒杰
2025年09月05日08:34 來源:學習時報222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式,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是自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以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第17次閱兵。70多年來,閱兵式的主題形式、參閱人員規模結構、受閱武器裝備等不斷發展變化,體現了我軍適應科技發展和戰爭形態演變,從小到大、由大向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進程。
閱兵式主題和形式的變化
閱兵式主題和形式不僅飽含了歷史傳承,也呈現了時代特色。新中國成立初期,閱兵主題在於震懾敵人、鞏固政權。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是新中國舉行的首次閱兵。54門禮炮鳴放28響,象征著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的28年光輝歷程。1950年,在抗美援朝戰爭背景下,閱兵側重於戰前動員、鼓舞士氣。戰爭勝利后,閱兵的主題更突出慶祝勝利,凱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參加了1953年閱兵。1956年后,隨著黨的中心工作從革命轉向建設,閱兵的主題也轉為展示軍隊正規化建設與國家工業化成就。1955年閱兵,受閱部隊身著“55式”軍服,軍容煥然一新﹔1956年第一批國產“解放牌”汽車在雨中接受檢閱﹔1959年國慶10周年閱兵,“紅旗牌”檢閱車首次亮相,國產武器裝備大規模受閱。此后,黨中央落實“厲行節約、勤儉建國”方針,加上“三年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影響,國慶閱兵中斷24年。
改革開放以來,閱兵式的主題和形式進一步豐富拓展,不僅要展現國家現代化建設成就,更要弘揚改革開放精神、激發民族自豪感,並注重向世界傳達中國熱愛和平的民族傳統。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時,改革開放初見成效、軍隊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此次閱兵的軍制、裝備、組織形式煥然一新,展現了改革開放的生機活力。1999年國慶50周年閱兵在世紀之交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由200名官兵組成的國旗護衛隊首次從人民英雄紀念碑出發,國旗隨50響禮炮在嘹亮的國歌聲中升起。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進一步突出了民族團結奮進的主題。56門禮炮交替鳴放60響,象征56個民族共慶共和國60華誕﹔國旗護衛隊行進169步,代表自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169年的奮斗歷程。
進入新時代,不論是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還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其主題和形式既體現了我們始終堅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也向世人展現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堅定信念。今年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以“紀念抗戰偉大勝利、弘揚抗戰偉大精神”為主題,通過空中護旗梯隊、徒步方隊、戰旗方隊、裝備方隊和空中梯隊的立體化展示,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人民軍隊政治建軍新風貌、力量結構新布局、現代化建設新進展、備戰打仗新成效。
參閱人員規模和結構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17次閱兵,其規模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參閱部隊人員數量上,也體現在參閱部隊兵種構成上,表現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從數量規模型到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不斷轉變。
新中國成立初期,閱兵式參閱規模整體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1.64萬余人受閱﹔1950年增至2.4萬余人。此后,參閱兵力趨於穩定,維持在1萬人左右。其間,參閱人員的結構持續優化。開國大典閱兵的受閱部隊以陸軍為主,涵蓋步兵、炮兵、裝甲兵和騎兵等多個兵種。海軍僅派出兩個排,空軍派出17架飛機。此后十年間,參閱部隊的構成不斷豐富,軍事學院方隊、儀仗隊、公安部隊、火箭炮兵、傘兵部隊等陸續亮相。到1959年國慶閱兵時,受閱編組已發展為15個徒步方隊、14個車輛方隊和6個空中梯隊,體現了人民軍隊從單一軍種向多兵種合成的轉型。
1984年至2009年,參閱部隊的結構呈現出由陸軍主導格局向多軍兵種聯合化、高技術化發展的趨勢。從人員與裝備的比例看,徒步方隊逐步精簡,裝備方隊顯著增加,反映出軍隊機械化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從軍種結構看,陸軍方隊比例下降,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方隊比例上升,體現出我軍由傳統大陸軍體制向多軍種聯合、協同作戰的結構轉型﹔從技術構成上看,通信兵、電子對抗兵、特種兵等高技術兵種方隊陸續亮相,軍隊戰斗力生成模式轉向信息主導、科技驅動。
2015年至2025年,伴隨我軍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的持續構建,參閱部隊進一步實現結構性躍升。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新編組的領導指揮方隊、院校科研方隊、文職人員方隊以及火箭軍方隊、戰略支援部隊方隊等全面展示了軍隊改革后形成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2025年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首次亮相,標志著我軍構建起“4支軍種+4支兵種”的新型軍兵種結構布局。
受閱武器裝備的變化
武器裝備是軍事斗爭准備的重要基礎,也是閱兵式的“重頭戲”。新中國成立的頭十年,人民軍隊的武器裝備實現了從依賴進口的“萬國造”到基本實現國產化、由騾馬化向摩托化的轉變。開國大典閱兵式上,受閱武器主要來自24個國家的98家工廠,型號龐雜、制式不一,被我們自嘲為“萬國牌”﹔騎兵方隊和騾馬牽引的野炮方隊表明我軍仍處於騾馬化階段。騎兵部隊作為騾馬化時代的象征在1954年閱兵中最后一次亮相﹔國產噴氣式轟炸機和殲擊機在1957年閱兵中首次登場﹔到1959年國慶閱兵時,受閱武器裝備已基本實現國產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軍武器裝備實現了從追趕仿制到自主創新、從機械化向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的跨越。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受閱的28種武器裝備全部為我國自主研制,基本實現了機械化、電子化與自動化,其中部分已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國產戰略導彈首次亮相。1999年國慶50周年閱兵,受閱的42種裝備大部分為國內自行研制,巡航導彈、新型主戰坦克、預警機等高技術裝備逐漸成為主戰裝備。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受閱的52種裝備全部為國產,其中90%為首次亮相,信息化程度顯著提高。新一代戰車、新型雷達、無人機、衛星通信等先進裝備成體系展出,整體技術水平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進入新時代,受閱武器裝備的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取得重大進展,一系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型裝備陸續亮相閱兵場,成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成就的有力見証。空中預警機、反潛巡邏機、殲-15戰斗機等新型信息化裝備在2015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中首次亮相。東風-17高超聲速導彈、無偵-8高空高速偵察無人機、攻擊-11無人機等新型智能化裝備在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中首次亮相。2025年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集中體現了體系化、要素全、實戰化三大特點。受閱武器裝備涵蓋了指揮控制、偵察預警、防空反導、火力打擊、綜合保障等各類型作戰力量,並首次按實戰化聯合編組形式受閱,突出展現了信息主導、體系支撐、精兵作戰、聯合制勝的現代戰爭理念。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所有參閱裝備均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其中無人智能、水下作戰、網電攻防、高超聲速武器等新域新質力量首次大規模集結,全景展現了我軍適應科技發展和戰爭形態演變、打贏未來戰爭的強大能力。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