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六十六載的全運會相約粵港澳大灣區——
本報記者 季 芳 陶相安
2025年11月09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十五運會籃球女子18歲以下組小組賽,重慶隊選手(左)在比賽中上籃。 |
![]() |
十五運會武術套路男子太極拳太極劍全能比賽,廣西隊選手在比賽中。 |
![]() |
十五運會排球男子成年組小組賽,江蘇隊選手在比賽中扣球。 |
![]() |
十五運會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比賽現場。 |
![]() |
十五運會羽毛球男子團體小組賽,浙江隊組合在男雙比賽中。 |
11月9日晚,由廣東、香港、澳門三地聯合承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舉行開幕式。
在11月2日下午進行的火炬傳遞融火儀式上,香港、澳門、廣州、深圳4座城市的聖火融為一體。
這是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舉辦國內最高規格的綜合性運動會,也是全運會第一次走進香港和澳門。
走過六十六載的全運會相約粵港澳大灣區,注定展現更多新與變:展示大灣區活力和魅力,帶動融合發展機制創新,全運成果全民共享……全運會改革創新緊扣時代脈搏,不斷煥發活力。全運會歷史將翻開嶄新一頁,助力區域協同發展,寫就“一國兩制”在體育領域的生動實踐。
從密切交往到促進大灣區融合發展
11月8日,備受矚目的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舉行。這是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自行車比賽,也是本屆全運會一項聯結粵港澳三地的標志性賽事。231.8公裡的騎行賽道串聯起珠海、澳門、香港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勾勒出大灣區山海相連、城脈相通的生動圖景。
騎手們6次跨境穿行,既挑戰耐力極限,也是對大灣區協同辦賽能力的檢驗。讓運動員無感通關,將車輛等物資納入“白名單”,三地共同籌劃、密切配合,創新協同辦賽機制。
以體育為媒,粵港澳三地的交往更加密切。近日,在廣東奧體中心游泳跳水館,本屆全運會跳水比賽激戰正酣。首次參加全運會的香港跳水運動員王子依入圍女子一米板決賽。她說:“以前在廣州參加過訓練,這次參賽感覺很親切。”澳門跳水隊此次派出4名運動員參賽。領隊林翠琪介紹,澳門跳水隊成立於2002年,隊伍的起步和發展離不開內地的大力支持,“隊伍幾乎每周末都會到廣東肇慶訓練,那裡有很好的訓練設施。澳門每年舉辦跳水賽事,我們也會邀請內地運動員來參賽,運動員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
以文化為橋,大灣區筑牢同心同行的情感紐帶。隨著全運氛圍日漸濃厚,粵港澳聯合舉辦了交流賽、友誼賽等多場活動,三地年輕人切磋運動技藝,收獲了友誼,也增強了默契。
今年7月,在全運會群眾項目龍舟比賽中,一支由粵港澳三地運動員組成的隊伍吸引了全場目光。他們共同訓練、同台競技,攜手拼下好成績。對此,廣東省龍舟協會秘書長王長遠表示,龍舟運動在粵港澳等地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隊員們在賽場上同心協力,不僅是體育精神的彰顯,更是粵港澳大灣區血脈相連的生動寫照。“希望將這種團結協作的精神傳遞出去,帶動大灣區在更多領域實現深度融合。”王長遠說。
從競技體育指揮棒到大眾體育助推器
本屆全運會開幕前,多項賽事已經提前開賽,許多項目展現出世界級的競技水平,賽場內外掀起賽事熱潮。
於10月進行的步手槍項目比賽中,有10人次在5個小項中賽出超世界紀錄的成績。多名年輕選手嶄露頭角,展現了我國射擊項目扎實的人才儲備。“這對我們在新奧運周期的備賽來說,是一種鼓舞。”中國手槍射擊隊領隊杜麗說。
日前進行的跳水比賽中,陳艾森、王宗源、練俊杰等“老面孔”悉數登場。因傷闊別賽場近1年的練俊杰,成功拼下男子個人全能金牌,“希望我的堅持可以帶給年輕運動員更多力量。”
精彩賽事將陸續上演,我國一些優勢項目的比拼更是格外激烈。不少選手感慨:“全運會的比賽難度比很多國際賽事還大。”全運賽場上,體育健兒們挑戰自我、勇攀高峰的精神也將激勵更多人。
37歲的馬龍即將開啟第六次全運會之旅。他此前的全運會戰績是4金3銀4銅。此次馬龍僅參加團體項目,向自己的首枚全運會男團金牌發起沖擊。他曾表示,希望以全運會作為職業生涯的“收官”。
群眾賽事火熱開展,成為本屆全運會又一道亮麗風景。自2017年十三運會群眾賽事首次登上全運舞台,如今“全民全運”理念愈發深入人心,群眾賽事不僅規模不斷擴大,比賽內容也更加豐富。在深圳市體育中心體育館,群眾賽事羽毛球項目決賽日前結束。十五運會開幕后,這裡還將進行專業選手的羽毛球比賽。能在全運“同款”場地比賽,享受與專業選手同樣的賽事服務,羽毛球愛好者們激動不已。“在專業場地比賽,儀式感滿滿,我們都特別珍惜、享受這次機會。”羽毛球群眾項目陝西隊領隊李英達說。
本屆全運會群眾賽事活動設置了23個大項166個小項,參加決賽的運動員超過萬人,預賽及“我要上全運”賽事活動覆蓋人群超百萬人次。“體育,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生活方式”正成為更多人的共識。
從競技體育的指揮棒到大眾體育的助推器,全運會緊跟時代節拍,在變革中成長,也推動中國體育事業不斷發展。
從帶動城市發展到三地共享“辦賽惠城”成果
從晨曦初露到夜幕降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常常人頭攢動,是當地居民運動健身的好去處。自建成以來,天河體育中心先后成為六運會和九運會的辦賽場地。如今,隨著十五運會到來,這位全運會的“老友”應用高精度的AR(增強現實)導航等智能技術,並加裝光伏設施,已擁有嶄新面貌。
依托“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賽理念和“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十五運會90%以上的競賽場館由現有場館改造升級而成。如何讓老場館煥發新活力?據介紹,綠色、智能、共享成為場館建設的突出特點。
在廣東奧體中心,“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幫助場館每年減少碳排放約352噸﹔在深圳寶安體育館,人工智能攝像頭組成“天眼網絡”,可提前15分鐘預判人流聚集風險並自動制定應急疏導方案。從今年啟用的香港新體育地標啟德體育園,到澳門煥然一新的乒乓球、排球場館,105個場館場地成為十五運會舉辦的堅實支撐。
一場賽事,激活一座城﹔三地同心,聯通一個灣。伴隨著十五運會的熱潮涌動,粵港澳19座承辦城市推進街區改造、綠化美化、基礎設施改善、服務保障水平提升,讓市民共享“辦賽惠城”成果。
“我們將全運精神這一大主題,轉化為市民可感、可參與的身邊事。”廣東賽區相關負責人說。據悉,賽事期間,廣東還將統籌全省文旅資源,打造“觀賽+旅游”消費新場景,同時攜手港澳打造“一程多站”旅游產品,促進賽事經濟與文旅消費雙向賦能。
十五運會的大幕將正式拉開,體育精神閃耀粵港澳大灣區,一個更加一體化、更具活力的大灣區也將呈現在世界面前,以體育為名,譜寫區域協同發展新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9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